廣告

《科學小知識》真的假的凝固點能否作為鑑定地溝油的根據

新奇古怪

 
    
消息:京華時報信息。上海向明中學高二學生發明出家庭簡易鑑別地溝油方法:地溝油因反覆使用,其中動物油含量高,相比植物油,其黏度冰點不同。橄欖油零下十多度才凝結,普通植物油也要零度,而地溝油在8攝氏度即凝結。將自家購買的食用油放進溫度8度左右的冰箱,如凝結,即為地溝油。
真相:這是微博上的一條消息,描述了一個鑑別地溝油的方法。不過,只是將其放入冰箱,好像不能算是一個發明。 從京華時報的報導來看,高中學生的發明是根據檢測油的凝固點來判斷它是不是地溝油。實際的裝置是利用半導體製冷片來對油進行降溫。半導體製冷片是一種片狀元件,通電時一面制熱一面製冷。藉由溫度傳感器建立反饋迴路,可以精確控制製冷面的溫度。 從科學原理的角度來說,這位高中生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對的。「地溝油」和正常食用油在物理性質方面有許多差異,凝固點是其中之一。如果一種油的凝固點比它「應該」的凝固點相差很大,那麼其中肯定有鬼。許多地溝油確實含有許多動物油,導致在 8℃ 甚至更高的溫度下凝固。這樣的油,用這位發明者的方法來檢測,確實可以被判斷為地溝油。 不過,作為一個「檢測方法」,它是否靠譜需要考慮兩個問題:一、有沒有正常的食用油在 8℃ 下凝固?如果有,這樣的正常油就會被「冤枉」;二、有沒有地溝油在 8℃ 下依然不凝固?如果有,就會導致這樣的油「漏網」。 食用油的凝固點主要由油中的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的比例來決定。植物油以不飽和脂肪為主,凝固點較低,比如大豆油、葵花籽油、菜籽油的凝固點都在 -10℃ 以下,花生油和棉籽油相對高一些,也是在 0℃ 附近。而動物油中的飽和脂肪含量高,凝固點就比較高,通常在室溫下都以固態存在。不過,植物油中也有飽和脂肪含量高因而凝固點很高的種類,比如棕櫚油和椰子油,凝固點都在 25℃ 以上。此外,油的凝固點也不是一個確定的溫度,而是一個範圍。一方面,它會從某一個溫度開始出現固體,溫度降低也不見得全部凝固。另一方面,即使是同一種 植物的油,組成也不可能完全一樣,其凝固特性也會有一定差異。現在,市場上還有「調和油」,它們的凝固溫度會由被混合的油的品種和比例來決定。顯而易見, 棕櫚油、椰子油之類的植物油會被這種檢測方法直接「冤殺」。如果調和油中含有棕櫚油或者椰子油等凝固點很高的油,那麼也可能導致「調和油」的凝固點大大升 高而「含冤而死」。
廣告
出於「寧可錯殺,不可放過」的原則,第一個問題還不是那麼關鍵。如果真是地溝油「矇混過關」,被當作「正常油」,才是更大的問題。所謂的「地溝油」,並不是一個「標準」的商品——正常的油有相對一致的指標,而「地溝油」則「地溝」得各不相同。地溝油中,飽和脂肪含量的升高主要取決於混入了多少動物脂肪。如果是只炸過薯片或者油條的廢油,那麼飽和脂肪的含量與「新鮮油」相比並不會明顯增加。要知道反覆的使用並不會將大量地不飽和脂肪轉化成飽和脂肪 ——不飽和脂肪的加氫飽和是要在催化劑的幫助下才能有效發生。如果是混入了大量的火鍋廢料或者其他肥肉殘湯的地溝油,那麼動物油的含量才會高得多。也就是 說,地溝油的凝固點並不一定都是在 7-8℃ ,從稍高於「正常油」到十幾度都有可能。此外,如果把 7℃ 或者 8℃ 凝固作為「地溝油」的判斷指標,不法商販完全可以把通不過這一檢測的地溝油用正常油稀釋,把它的凝固點降低到「判斷指標」以下。結論:這種「簡易鑑別法」能夠「判斷出」一些地溝油。但是,作為一種檢測方法,它既可能「冤枉」好油,也可能「放過」壞油。對於那些能夠用這種方法「檢測」出來 的地溝油,可能粘度等其他指標差異已經大到肉眼可以識別的地步了。其實,利用這個方法也用不著專門的裝置來實現——如果你買了精煉的低熔點油,比如大豆油、葵花籽油、菜籽油、玉米油等,可以在冰箱保鮮層(一般是 4℃ 左右)中放一段時間。如果凝固了,說明有問題。但是,需要記住的是:沒凝固並不意味著就沒有問題。而花生油的凝固點就在那附近,凝不凝固都說明不了什麼問題。